2.9.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#
2.9.1. 时代特征#
1953-1976年,是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。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,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, 但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。
制度的确立:
工业上: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,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。
政治上: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,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—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。
制度上:1956年,三大改造基本完成,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,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。
道路探索:
良好开端: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。
严重失误:“大跃进”和人民公社化运动、十年“文化大革命”。
建设成就:初步形成了独立的、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。
2.9.2. 核心考点#
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是“一五”计划;法律保证是1954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; 建立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。
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。实施背景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,基础薄弱,门类不全。
“一五”计划的基本任务是: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,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。
“一五”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,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。
“一五”计划工业建设分布的特点:地域上主要在东北地区,行业上主要集中在重工业。
“一五”计划的成就有: “一桥、二铁、三藏、四厂( ”
武汉长江大桥 ; 宝成、鹰厦铁路;川藏、青藏、新藏公路;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、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)。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,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—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。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,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。
国家对农业、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,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,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,1956年,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。
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加入生产合作社;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实现公私合营, 采取的政策是赎买政策。
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。
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、“大跃进”、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—1976年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。
英模人物有铁人王进喜,党的好干部焦裕禄,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等。 他们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十年(1966—1976年)使我国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,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, 拉大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。